当前位置: 道德讲堂 > 查看详情
话道德 | 学德:从小培养是关键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9-29 10:46:36

小编语一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在于人们的道德实践,更在于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准的不断提高。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修养呢?这里面大有讲究。其中知德、学德、修德和践德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刊载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魏良鹏编著的《生活中处处有道德》刊载的文章。读读有关这些方面的文章,看看写得是否在理?




生活中处处有道德

·职业道德篇 ·


学德:从小培养是关键


不久前,合肥的戴女士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学生只投了5毛钱的硬币,被司机发现后,小孩坦然地说:“是妈妈教他这样做的”,这样的回答令戴女士无语。

近年来,我们身边经常能看见一些儿童的不文明行为,比如横穿马路、乱扔垃圾等,还有去年在重庆发生的10岁女孩殴打一岁半男孩的案例。每当一起起儿童道德失范甚至陷于暴力的事例发生时,总会让人感慨。人们在想,现在的孩子是怎么啦,到底要怎样才能用道德救赎受到污染的孩子?

究其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不缺少社会舆论的引导,也不缺少学校的道德说教,但缺位却大的,也是对孩子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恰恰是他们身边的家长。

一些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习好摆在首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上,对孩子一味强调只要学习好就行,将来就能出人头地,就能生活得富裕幸福。久而久之,势必在孩子的心目中打下“只要学习好,我就什么也不怕”的烙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难保不会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尖子而思想品德上的“劣等品”。

而另一些家长会犯双重道德标准的错误,一方面在口头上大谈仁义道德,另一方面,自己却行为不检点,压根不拿道德当回事儿;老师这边教育学生要互相谦让,家里却在教育自家孩子凡事不能吃亏,这样分裂的生活状态,很有可能导致孩子认为道德教育都是假的,从而选择拒绝接受,甚至从小就养成一种分裂的道德观,在课堂上、在考试中、在公共场合“认同”那些冠冕堂皇的道德说教,但是在私底下却选择另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



   这样的道德教育分裂现象应引起重视,某位小学校长就亲眼见到过会场内优秀少先队员共叙理想人生,而服务员在会场外费力清洗某位参会小代表在电梯里留下的不干胶贴画的尴尬情形;一些孩子成为了在校是小帮手,家中却当小霸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让我们期待他们会成为一个有教养、有道德的人才呢?因此,低龄道德失范现象,实在不容忽视。

   还有一个误区:德育不是“快餐”,不能速成。当前,一些学校或家长虽然看上去很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实践中却是把德育作为点缀或是补充,寄希望于“速成”,或者一般性地抓一抓,或者一蹴而就。事实证明,德育体现在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绝非一日之功。

   门捷列夫曾说:“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教育,等于让剑握在疯子的手里”。一个人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一般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养成,孩子就如一张白纸,童年时期是他们道德水准形成的黄金期,日后的一切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都是在幼年时学来的。

   相比社会宣传的道德榜样和学校教育中的道德说教,孩子们更愿意也更信赖从身边大人的日常行为学习行为规范。言传莫如身教,家长一定要树立只有品格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优良品格。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