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德讲堂 > 查看详情
道德力量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孝德”谱写生命的乐章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4-14 16:55:21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论语》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至于天下也。”是故孝为众德之源。其中,《孝经》是孝文化的杰出著作,它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的形成,个体美德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孝老爱亲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从亲子之情出发,从小培养儿童尊敬父母长辈的优良道德品质,以维护封建大家庭内部上下尊卑关系,是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的重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政治准则。




   传说为孔子所作的《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可见孔子言“孝”分三阶段。“孝”的三阶段具体如下:

   一是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以继父母志业.正如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也就是说,人之身体生命,是父母生命之延续,也是民族生命的一环,是人类生命的一分子,不可毁伤,要保护完整,珍惜身体,善待生命。具体该如何做呢?第一,要戒纵欲伤身。腐化的生活作风导致身体疾病,致使父母担忧、痛心,自己也遭受病痛之苦。所以,力戒纵欲,是珍惜身体,呵护生命,爱人爱己的重要内容。第二,要戒好勇斗狠。恶狠之心,坏了自己的心性,逞凶伤害,更是使得父母亲人受累忧惶。打架斗殴,伤人害己,无所是益,故以修心养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第三,不可作奸犯科致遭刑罚,使父母蒙受屈辱。自爱者人恒爱之,尊人者人亦敬之。我们要自爱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培养自己推己及人、爱人爱物的仁心。存仁戒杀,乃行仁之始,为孝之端。《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为内修功夫,旨在修身。修身而恭敬,恭敬而自强,自强则足以慰亲心。孔子认为,人在幼年少年时期,生活不能自足,尚赖父母教养,孝老爱亲,除敬顺之外,唯有自尊自重自爱,修身养性,向善戒恶,是以为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在幼年就承担起家庭重担,践行孝老爱亲的光辉典范。例如,“90后”女孩孟佩杰,五岁时父亲惨遭车祸,她被送到养母身边;八岁时养母病瘫,养父出走,她开始一边学知识,一边学家务;17岁,她背着养母上大学……我们也许没有孟佩杰这般多舛的命运,却不能失掉她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





   二是修德学道,增长才干,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于事君”,事君,也即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为人子女者,也是祖国的儿女,长大成人且已经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学,则应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陈礼国,是一个与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一起成长的导弹专家,他用生命演绎对导弹事业无限忠诚的同时,也用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无限忠贞。陈礼国说他有“两半生命”:一半守导弹,一半守爱情。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多次与死神共舞;在3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与成为“植物人”的爱妻相依相守,见证了陈礼国对爱情的生死守候。几十年来,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陈礼国孝老爱亲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

   三是行道布施,立功生时,扬名后世,光宗耀祖,令父母荣显。“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儒家伦理重安身立命,追求至善,向往圣贤之德,格物穷理,尽性知天,以合天命。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无愧于天地人,三才鼎立谓之立身。行道,乃行仁义礼智信之道,践行忠恕仁义之美德。以孝悌为修身之根本,以忠恕为处世之良方,以仁义为救世之宗旨。修身成人,忠恕安人,仁义济人。

   是故孔子言孝,由内而外,自小而大,自近而远。是以自我主体的自尊自爱自强为基点,入则孝出则悌,恪守本分,尽儿女之责为始;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推己及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立德立功为中;以教化天下,济世惠民,造福社会,垂范千秋为终。孝老爱亲的孝文化的彰显,得益于人们践行孝道。孝道的践行始于人们的孝文化自觉与自信,道德的自律,孝道的发扬光大,彰显了人性之光辉,人存在之价值。

   孝文化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它的伦理道德也具有历史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表现的泛孝主义,孝的范围并不是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而是扩展到家之外的社会、国家、天下。在这种情形下的孝,其性质不仅是一种孝老爱亲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家庭伦理,更是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准则。“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孝经·卿大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规定了其孝的行为规范,行孝具有集体主义的性质。在现代的工商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独立,行孝是一种自主自觉的个人行为,仅限于家庭内部。二是在传统的以父权为基础的旧孝道中,子女有怯于父权的权威主义,对父母敬畏有余而亲爱不足,孝老爱亲的特征体现在他律性与单向性。在现代的工商社会里,更注重孝的自律性和双向性,行孝是子女对双亲的一种道德自觉,父母享受这种爱,感激子女之爱,从而达到双向情感互动,相互善待,相互得益。三是传统的孝道的态度内涵与表达方式过于单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为了维护家庭的安宁、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具有高度同构性。孝道也不例外,传统的中国人认为,孝是百善之先,孝老爱亲是父子之伦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规范性,从《孝经》就可见一斑。在现代的工商社会里,孝道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有所减弱,更强调行孝的多样性与实效性。只要为子女所愿,父母所接受,也不违背人伦道德乃至法律规范,孝的行为方式是自主多样的。




   伦理道德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的,新的社会必须有新的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新道德脱胎于旧道德,是从旧道德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孝道也不例外,新孝道是吸取了旧孝道的合理成分,结合当下社会实际,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学习孝文化,提倡孝老爱亲,仍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我们的孝文化之源,从中获取滋养的养分,播下孝的种子,沐浴着孝的阳光雨露成长,散发滋润心田的阵阵清香,净化人的心灵和空气,以孝建构和谐家庭、幸福社会,用孝谱写生命之乐章!让孝老爱亲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