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学讲堂 > 查看详情
感悟《大学》 |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24 16:29:11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我们来说说“三纲”的最后一纲“止于至善”。

       朱熹说,止,就是到这儿就不走了。张居正说得很形象,他说这就好像到家了一样,到家了,你还往前走吗?不走了,就在这儿住下了。

       居仁行义,首先要居于仁。仁就是家,就是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就是说,你明明德、新民,要到什么程度呢?朱熹说:“就到那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尽天理到了极致,恰到好处,而人欲呢,完全没有!

       怎么体会这种境界呢?其实很容易!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止于至善”。那什么是“存天理、灭人欲”呢?朱熹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我又把这个观点修正了一下,美食也是天理,但吃多了就是人欲。朱熹老师平时也喜欢喝点小酒,那我们再修正一下,美食美酒都是天理,但暴饮暴食,吃胖了,吃出糖尿病,吃出三高,喝醉了,喝吐了,喝伤了,这就是人欲。这样,你就每顿饭都可以修炼一下“存天理、灭人欲”,修炼一下“止于至善”了。前面讲了,修炼要抓住发端处扩充放大,这每顿饭的止于至善,就是一个发端处,你抓住这个发端处,把它扩充放大到你的每一件事情上面,就是止于至善了。所以说儒家之学,就是日用常行。就像修行禅宗要挑水砍柴,是一个道理。

       我们把这个道理扩充放大到实际的工作中:为客户做好服务,这是天理;希望客户明年还能和我续合同,这就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完全不考虑他明年给不给我续合同,一切只按怎么把事儿做好为标准。这样,就不会为了续约而迎合客户,而实际却做了伤害客户利益的事。这也符合《孙子兵法》说的将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

于主,国之宝也。”不要为了求名而去改掉人家本来有价值,但不是你做的东西,也不怕因为没听客户的意见而得罪他,造成不能续约。一切只为了客户的事业成功,只为了客户的利益。这就是止于至善。

       我们说四书是从《大学》入门,到《中庸》毕业。从《大学》到《中庸》,其实也就是反复学“止于至善”这四个字。或者说,“四书”其实就是一本书,就是反复学一样的东西。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

       那什么是中庸呢?很多人看到一个“庸”字就会产生误解,会想到平庸,以为“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所以喊出了“拒绝中庸”的口号。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还是以吃饭为例。假如吃七分饱是绝对正确,那中庸就不是6.99分饱,也不是7.01分饱,而是正好七分饱,丝毫不差,恰到好处,止于至善。

       从民众的贫富差距来说,国家税收多了,贫富差距太小,福利太好,能干的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没了,国家养懒人,迟早要出问题;税收少了,贫富差距太大,又会危及社会的公平和安定。而中庸之道呢,就是找到这恰到好处的正中间,找到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到了这儿,就止于至善了,多收一分则太多,少收一分则太少,极致完美。

       但是这能做得到吗?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说它做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标准,你知道了这个标准,才能照这个标准去做,随时检查自己

       这里的不可能,就像高等数学微积分的极限值,你不可能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

       再讲讲这个“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完全没有私心。

       人怎么能没有私心呢?没有私心怎么能做到呢?

       你有私心又怎样?有私心,这世界就能满足你的私欲吗?

       地球并不围着你转。人谋之上,还有天谋,你要合乎天谋,才能进步,如果你私心太重,就看不见天谋,干不成事。

      人不仅要没有私心,还要更进一步——无我。放下了自我,打开了自我,才能连接他人,连通世界,连通宇宙,这就是化育天地、厚德载物的境界,这是我们讲到《中庸》时要学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