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家专访 > 查看详情
田镛(下):想给年轻人留点真正有用的东西
来源: 中文宣三百      作者:文宣君      时间:2018-08-20 10:41:27

田镛回忆说,父亲早年间便非常喜欢王先生的花鸟画风格,并尝试在工笔画创作中融入写意精神,也在田镛的心中种下了工笔写意的种子。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田镛进一步理解工笔和写意二者,两种理念在田镛脑中碰撞、彼此交融,摩擦出新的火花。他慢慢体会到,父亲所谓的工笔画,只是对一类画作的统称。父亲认为,工笔写意是一家,不分彼此。

拿荷花举例,陶渊明曾有名言“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田镛深以为然。用手碰过的荷花不一会儿就蔫了,再也不复先前的亭亭玉立。每当见此,田镛都心疼不已。为了准确抓住荷花神态,又不破坏它原有的容貌,田镛蹲在荷塘边,仔细观察荷花如何吸水,如何在雨中挺立,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

田镛从父亲那里学到,作为一名画家,不能把工笔与写意彻底分开,工笔和写意只是形式的区别。长久以来,工笔更具“匠气”,写意则更具“神气”,工笔与写意之争至今难分伯仲。田镛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少数工笔画作品质量不高,部分写意画家们因此对工笔画家持负面态度。二是部分写意画作品“形难达意”。由于作品过于抽象,单凭借作者的语言解释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三是更有甚者,一批非专业画家借此浑水摸鱼,也能在写意画市场上获得小部分人追捧。在田镛看来,绘画追求“灵动、活力”的立意本质上是一样的。“意”字是所有中国画所向往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超脱出寻常境界,真正领悟到精髓,才能画好中国画。父亲对生活的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深入理解,贴近生活,才在后来的创作中有所建树。

田镛:每天下楼,花草都在迎接我,向我招手。

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田镛对此也深有感触,“生活”是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两个字。画要画得好,非深入地理解生活、贴近生活不能及也。

如何准确抓住花鸟的特征呢?田镛是这么回答的:“我把任何东西都看作我的朋友,与它们进行交流,才能把握它们的精神状态,促进我有趣地认识生活。”

在田镛的眼中,任何描绘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活力深深吸引着田镛,他把作画的过程看作交朋友,每一笔都倾注着田镛与对象的灵魂对话。

田镛说:“我每天下楼,花花草草们都在迎接我,向我招手。”正是源于对生活充满童趣的热爱,田镛感觉每天都很充实,醉心于创作中无法自拔。

有一年去到四川苍山,山底春意盎然,听说山上有杜鹃,一群人兴致勃勃地开始爬山。爬到山顶,大家都傻了眼,到处都是皑皑白雪,丝毫没有山下的生气,一片灰暗。人群中一片沉默,连导游都说,没想到这天气这么差,根本看不了花,只能先在山上宾馆住一晚,明天一早再做打算。

雪下了一夜,田镛也一夜没睡,翻来覆去在想杜鹃花的事,他是这群人中最想看到花的。

第二天一大早,雪停了,太阳慢慢爬了出来。田镛裹着两条棉被独自出了门。转过一个弯,田镛见到了至今都令他难忘的一幕:在皑皑白雪中,有一簇尽情燃烧的火苗。田镛走近火苗,伸出些许颤抖的手,想触碰又怕被热烈的红色灼伤,手缩了回来。这一刻他的眼中再也容不下其他,眼里只有这团火。这团火染红了群山,映红了溪水,风吹过,像掀起的红盖头,藏着的是浓烈的女儿红。

 

对现在学习绘画年轻人的建议

当问到对现在学习绘画的年轻人有何建议,田镛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扎扎实实。”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艺术的理解趋向功利化,很多人耐不住性子,太浮躁。简单的四个字,却包含了田镛先生格外的忧虑。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想继承发扬中国画,非贴近生活摒弃功利不能达也。”田镛对名利看得很豁达,“名利是别人给你的。把事情做到极致,名和利自然会有。”

现在田镛已是国内知名的花鸟画大师,可他仍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连连摆手,直呼惭愧。以前田镛对授课这件事退避三舍,现在他的想法变了。去年首师大美术班邀他授课,准备许久,欣然前往。他拍拍自己,“我已经80岁啦,这么些年好不容易有些小心得,想给年轻人留点真正有用的东西。”

 

不知不觉采访已经接近尾声,田镛先生身上的艺术魅力,和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令人心生敬佩。我们祝愿老先生身体康健,同时也祝愿老先生和他的中文宣三百画院团队,能够将传统绘画艺术发扬光大,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微 信 微 博 返回顶部